杭海城铁公司: 浙江首个“轨道交通+PPP”示范项目的开拓之路
日期:2021-12-31

2021年6月28日,随着一声嘹亮而悠扬的鸣笛,历经四载建设的杭州至海宁城际铁路(以下简称:杭海城铁)建成通车,这条连接两城的钢铁动脉,与奔涌的钱塘大潮交相辉映,在纵横八达、互联互通的浙江立体式综合交通网中格外明丽。它是财政部首批PPP入库示范项目,浙江省首个轨道交通PPP示范项目,更是浙江交通集团迈向“世界一流企业”征程中轨道交通建设的前哨先锋。

image.png

南湖之畔,首创“轨道交通PPP”模式

杭海城铁全长48.1公里,总投资142亿元,起于杭州余杭高铁站,途径12个站点到达海宁浙大国际校区站。2021年12月28日,开通运营半年的杭海城铁累计客流量近500万人次。深冬时节,在48公里长的杭海城铁线上,蓝色电客车以120公里的时速飞驰过一座座黄色高架站,入眼尽是沿线日益焕新的发展风貌。

看着飞驰的电客车,杭海城铁公司已退休的老领导杨晓法欣喜而感慨,他谈起最初项目筹备和PPP谈判的情形时说:“杭海城铁工程建设跨越两个城市,PPP项目在轨道交通领域的应用又是新事物,理顺地方政府和多方社会资本的投融资关系首先就是一个难题。”为此,集团公司牵头先后成立了投融资谈判、概算谈判、协议谈判组、土地谈判组和联合体谈判组等多个工作专项组,成员们吃住在一线,100多天无休息日,马不停蹄地开商谈会、编文件、跑部门,最终高效完成了项目实施方案、项目公司出资协议、资格预审申请材料等,并同步做好了项目公司筹建。2016年10月,集团公司与海宁市政府全力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补齐交通基础设施发展短板的决策部署,以PPP为媒,正式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集团公司在轨道交通PPP项目“零经验”的情况下,边摸索边前进,开拓出了一条浙江省轨道交通行业PPP模式的“首创之路"。

“这个过程与‘首创、奋斗、奉献’的红船精神无比契合”杨晓法说,“全线开工后,我们基于建设地嘉兴海宁的天然红色基因,提出‘努力建好红船旁的城际铁路’的口号,吹响了工程建设的冲锋号角”。

image.png

蓝图绘就,奋进“城铁时代”

2016年12月15日,杭海城铁先行段开工,四年来,吊塔林立、机器轰鸣,立柱架梁、地龙掘进,杭海城铁以猛进之势全面崛起。第一片箱梁架设、第一次盾构下井、第一排钢轨铺设、第一根接触网杆组立、第一列车吊装成功……说起这些工程节点和建设细节,杭海城铁公司的工程师们如数家珍。

“杭海城铁的建设过程是一个鏖战奋进的过程。我们工程的目标节点全部是提前或如期实现的。2020年底,在全面启动系统联调的关键时期,我们遭遇了突发疫情,在这样的情况下,仍然抢抓回了工期。”杭海城铁公司机电部负责人表示。2020年底,杭海城铁公司提出了“鏖战六个月”的口号,整个春节。公司机电部的员工都在线上调试和驻点包保,通过200多天的奋斗,完成了3轮次25大项135个科目11135个调试项点、近30万个信息点位的调试和确认、2358条过程问题的整改,为杭海城铁项目各项验收、评估,以及建成通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杭海城铁的建设过程是一个破难攻坚的过程,以隧道施工为例,9台盾构机先后下井,11次始发和接收,沿线下穿高铁、高速、杭州地铁既有线、民房、河道,施工管理难度极大。在余杭高铁-许村盾构区间,杭海城铁盾构隧道要在地下20米富水粉细砂地层的复杂地势条件下,下穿垂直间距仅3.2米的杭州地铁9号线既有线,穿越后还须立即进行盾构接收。为确保盾构安全下穿和接收进洞,工程部成立了下穿指挥部、技术科研攻关小组、突发事件应急队,24小时值班盯守,开展盾构下穿试验段2次,专家论证8次,方案优化12次。最终以最优的方案和高精的技术,安全攻克风险源,将施工对既有线的变形影响控制在毫米级,得到业内的充分肯定。

工程建设的高光时刻远不止于此,在盾构机与高铁桩基净距离仅0.7米的条件下顺利下穿沪昆高铁,在全国高架与隧道的最大架设坡度——28‰坡度上成功架设箱梁,在距110千伏高压线3.4米短距离下创造夜间连续架设3孔700吨箱梁的记录……一次次摇旗呐喊的攻坚时刻,汇聚成了杭海两地迈向“城铁时代”的坚实步伐。

匠心铸造,锤炼“百年工程”

砂石构建,钢筋立柱;绑扎焊接、吊装运梁;隧道掘进、钢管铺设……工程的细小与宏大,精准与张弛,造就了载入海宁地方史册的“百年工程”。

安全与品质是杭海城铁建设的核心主题。早在2018年初,公司就启动了“品质工程”创建,参照高铁标准化建设的做法,公司制定了标准化管理“1361”工作法,相继编著出版《区域城际轨道交通工程施工作业指导书》《区域城际轨道交通工程标准化施工图册》《区域城际轨道交通施工技术指南》,全方位引导施工,最终在全线实现了人员标准化、驻地标准化、现场标准化、过程标准化的全过程“标化”管理。

坚持倡导“科创赋能”,在杭海城铁盐官车辆基地的国家实验室浙江(杭海)实验基地内,BIM应用正在时刻发挥效能,它是杭海城际铁路数字化管理信息集成平台,能够提前发现并规避施工组织问题,实现对工程设施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建设的每件材料、每个环节都几乎能在这里得到追溯,包括厂商、施工人员姓名,这是一整套杭海项目可视化模型和动态技术档案。”公司驻点工程师熟练地操作着程序。已建成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安全保障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杭海试验基地,充分利用项目既有工程资源,纵深推进科创研究,力争成为国内领先的城轨领域新技术示范、验证和转化基地。同事,提出建设 “一中心、七体系”总体智慧城轨建设架构,成功建设首个示范样板点皮革城“智慧车站”与项目开通同步投运。“一进这个车站,就可以看到下列车的到站信息、实时客流量、拥挤程度和车站布局,甚至天气情况和周边公交信息,希望能够在所有站都用上,太方便我们老百姓了”经常在皮革城站上车的乘客十分满意“智慧车站”的贴心。

image.png

聚力跨越,共绘锦绣通途

杭海城际铁路作为PPP项目,是社会资本方与政府方合作的一种新模式。多年来,企地双方携手并进,凝众智、聚合力、展宏图,为项目建设的每步跨越都奠定了稳健、高效、优质的根基。

2016年9月,杭海城际铁路项目启动征地拆迁,征迁涉及海宁市5个镇、2个街道、32个行政村(社区)和10余个管线产权单位。海宁市成立了由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征迁指挥部,建立地方牵头、项目公司联合推动的征迁工作机制。属地政府分管领导“包保”到村、联村干部驻村办公,倒排征拆计划表,分类、分组,甚至“一对一”入户动员落实征拆目标任务,项目公司落实专人配合征地拆迁,主动对接政府工作需求,摸清全线用地情况,提前完成土地详勘,并与沿线乡镇、村(社区)积极沟通交流,共同研究解决问题。仅用120天就完成了全线1786亩土地的征收,创造了项目征迁“海宁速度”。在全面建设时期,企地还共同建立了“高层战略协商、中层对口联系、基层全面落实”沟通协作机制,每月15日定期召开协调会与实施机构对项目推进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磋商,抓攻坚、抓跨区域协调,累计解决涉铁涉路涉河、管线迁移、临时用地、穿跨既有线等重难点300余个。利用PPP优势,公司与社会资本方联合体成员强化“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全程合作”的共同体关系,引入低成本建设资金,“两招并一招”配强专业施工力量,社会资本方所属工程施工、设计、监理等单位纷纷投身杭海城铁项目的优化设计、重大物资招投标、工程施工、机械设备制造等各个环节,“跑步进场”按下“大干”按钮,高效有序突破了所有工程节点。集团公司也变“单兵作战”为“集团军作战”,整合旗下13家单位的建设资源投入杭海城铁项目,以逐渐形成的轨道交通产业协同体系,为集团公司在轨道交通领域的发展筑牢根基,拓宽道路。

杭海城铁项目建成后以委托形式开展运营,为抓好建设与运营的无缝衔接,早在项目还处在全面建设时期的2018年,公司就超前谋划,于当年8月启动了运营筹备工作,历经人员进驻、列车上线调试、空载试运行、三权移交、初期运营前准备五个阶段,有计划、有效率、有品质地于完成了运营筹备工作。同时,结合国内相关城市地铁、城铁资产管理经验做法,形成基于PPP模式的一套标准完善、行之有效的运营资产管理体系,为杭海城铁高质量高效率投入运营保驾护航。

共富之路  澎湃腾飞动能

杭海城铁项目是海宁历史上投资最大的“一号工程”。对海宁而言,它是一条融入杭州都市圈的“黄金路”,带动新型城镇化的“高速路”,培育产业发展的“腾飞路”,集聚优秀人才的“精英路”。对杭州而言,它是打通大湾区区域交通壁垒的“便捷路”,承接申嘉湖地区产业发展的“吸金路”,连接嘉兴的“引才路”。这条新干线串联起了浙大国际科技小镇、皮革时尚小镇、盐官度假区的潮韵小镇、长安的花艺小镇、许村的布艺小镇等地,在各站点附近形成一系列卫星城镇或经济开发区,进而形成“经济走廊”。如今,它正带动区域内资源要素、产业要素和人才要素的加速流动,带动着沿线产业、旅游、就学、就医、通勤、出行等各方面的高质量发展。

数载风雨筹谋,一朝城铁梦圆,“鹃湖拥抱西湖,潮城融入杭城”“杭海两地1小时通勤圈”早已由梦想照进现实。

人才、科技、信息、文化、金融、服务、理念——电客车的来回穿梭,为城镇带来未来的无限可能,一条新的城铁经济带已然崛起,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城乡共同富裕踏出铿锵前行的脚步,奏响了时代强音。

阅读:882